摘要:永不平息的“精力航灯”——记红其拉甫气候导航站。石榴云/新疆日报记者 杨舒涵。沿着314国道一路攀高,就能抵达红其拉甫气候导航站原址。这处不起眼的宅院,曾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气候导航站。1965年,
永不平息的精力航灯“精力航灯”——记红其拉甫气候导航站。
石榴云/新疆日报记者 杨舒涵。平息
沿着314国道一路攀高 ,记导航就能抵达红其拉甫气候导航站原址。拉甫
这处不起眼的气候宅院 ,曾是精力航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气候导航站。1965年 ,平息18名空军官兵,记导航仅用了14天时刻 ,拉甫在海拔4100米荒无人烟、气候终年积雪的精力航灯山脉上,建起了这个气候导航站,平息拓荒出一条空中航线 。记导航
60年后,拉甫驻疆空军某部一支“赤色基因巡礼”小分队来到这儿,气候探寻这座耸峙在帕米尔高原之上的“精力航灯”……。
航拍红其拉甫气候导航站。李南辛摄 。
使命的感化。
气候导航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——偏僻 。
飞机 、轿车……耗时十余个小时方可抵达此地,关于60年前的“拓荒者”来说,这个时刻还不知要翻多少倍 。
此处年均温度-3℃,200天刮8级以上劲风 ,被海拔数千米雪山盘绕 ,近乎“生命禁区” 。自然环境与外界构成的天然屏障 ,让小小的气候导航站更显偏僻与孤寂。
20世纪60时代,我国决议拓荒一条通往西亚、非洲、欧洲的空中世界航线 。托举这条航线的,正是红其拉甫气候导航站 。
第一批建造气候导航站的官兵们风餐露宿 ,以帐子为营 、以风沙为伴,在荒芜之地建起导航标杆 。
原红其拉甫气候导航站老兵陆志勇没有想过,自己还有时机能再次站在从前的“家” 。带着激动的心境 ,他拨通了战友丁海平的电话 。
透过小小的视讯界面,老丁操着浓重的广东方言,一字一顿道:“1965年5月17日清晨3点 ,部队接到指令 ,在最短的时刻内,用最快的速度 ,在帕米尔高原与喀喇昆仑交会处,树立一个气候导航站 。我得知自己被选中履行这个荣耀使命时 ,第一时刻告知自己 ,一定要完成使命!”。
该部通讯连政治指导员张少玮共享上一年跨区域通讯演练的阅历。生疏地域 ,沙丘遮盖,设备毛病,困难重重,他带队千里机动至大漠内地构建通讯链路 ,保证了指挥疏通,用举动诠释了“坚决完成使命”的使命担任 。
第一批建造气候导航站的官兵们风餐露宿,在荒芜之地建起导航标杆 。李南辛供图 。
此时此刻,新老几代人感受着使命的呼唤 。
通讯排长胡玉说 ,自己和导航站的长辈来自同一支部队,从前只能经过一遍又一遍地看录像、读材料来感悟气候导航站精力 。现在身处现地,很多次触碰过的那些文字 ,变得愈加鲜活生动 ,也让她对“使命感”有了更为深入逼真的领会 。
“国家把在帕米尔高原之巅建造气候导航站的重担交予咱们这支部队,不只是地舆间隔的考量 ,更是对咱们坚强毅力和坚定信念的信任。”谈起第一次西进新疆 ,曾在气候导航站作业的老兵莫本贤动情地说。
技能的跨过。
“明铁盖”,塔吉克语意为“千只羊” ,这儿便是开始那片 “一顶帐子挡风雪 、三块石头支起锅”的导航阵地 。
那个悠远的时代,18名官兵用14天成功托举起被现代人称为“空中丝绸之路”的航线 。这一豪举 ,不只依靠着他们钢铁般的毅力 ,更得益于探究出的科学的气候导航标测体系 。
站在“明铁盖”的路标下,瞭望荒芜的高原,陆志勇的思绪回到60年前,一幅穿越时空的画面再次显现。
地势勘察兵背着罗盘皮尺,在地图上一笔一画地标示出地势特征,只为给导航站选定最佳的建造方位;导航分配员顶风冒雪架起导航机、敞开导航灯 ,用最原始却有用的编码 ,为飞行员在杂乱的高原空域指引方向;气候观测员双手握着丈量仪器、放飞氢气球,仔细记载气温、湿度等要害数据……。
“当年,咱们为了让配备能快速发动